行业热点走势
Industry Focus

佛山市三水区城市发展战略思考

来源:珠三角观察 作者: 责任编辑:
2012-11-03

  1、区域尺度重组、功能重构、结构重置

  21世纪以来,随着城市经济实力的增强,珠三角地区内部城市之间呈现出激烈的竞争态势,竞争内容从基础设施到产业布局,涉及关系城市未来竞争力的方方面面。在区域发展初期,竞争将有利于城市经济实力的快速提升;而当各城市都发展成熟以后,再持续激烈的竞争,则将阻碍区域整体的进一步发展。

  为了规避无序竞争造成的恶性结果,2005年,广东省政府公布实施了《珠江三角洲城镇群协调发展规划(2004-2020)》,从空间、产业、基础设施、管制、机制等方面对区域协调作了规划指引;省人大进一步公布了《广东省珠江三角洲城镇群协调发展规划实施条例》,从地方法规的层面予以保障。随后2008年出台的《珠江三角洲城乡一体化规划》强调了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性,期望在珠三角内部形成“资源要素优化配置,地区优势充分发挥的协调发展新格局”。2010年,广东省政府又公布了《珠三角五个一体化规划》,即基础设施、产业布局、基本公共服务、城乡规划和环境保护。这标志着珠三角的一体化进程进入深化实施阶段。

  东京大都市圈的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构筑强核、轴向拓展、布网结节,多中心整合。

  1956年,日本政府实行“都市圈整顿方案”,规定以东京为中心,半径100公里以内的地区,构建“首都圈“。其目的是通过工业化来构筑强核,作为区域增长极。1968年,第二次大东京都市圈建设规划,实现了东京中心区大规模城市改造和城市外围地区的开发建设,东京以郊区化的形式向外沿轴拓展。第三次东京都市圈建设规划于1976年出台,规划中提出在首都圈分散管理功能,建立区域多中心城市的设想。其规划意图是通过区域性基础设施的完善,实现城镇群的网络化。在布 网结节阶段,资源要素会沿着成片成网的基础设施自由流动,寻找成本的洼地和服务的高地。流入的城市发展壮大成为区域性节点,而流出的城市则不免衰退。这一阶段是城市发展的关键。随后1986年第四次大东京都市圈规划之后,各城市节点由综合职能转变为专一职能,走差异化道路,参与区域分工,由“全能冠军”走向了“单打冠军”。东京大都市圈稳定于东京主城和周边的一系列  “特色化高地”组成的一体化地区。

  比较东京都市圈,可以看到目前珠三角处在城镇群发展的第三阶段,广佛肇、深莞惠、珠中江三大经济圈作为珠三角一体化的先导。基础设施一体化是珠三角一体化的重要突破口、切入点和支撑。目前,围绕着高速铁路、城际轻轨的区域交通设施正在快速建设中,网络化的基础设施使得“珠三角一小时经济圈”初步成型。在分片布网之后,区域的尺度得以重构,区内各城市的功能面临重组,区域的整体功能也将随之重置。对于区内城市来说,要么做大做强,要么衰败衰落。

  在此变革的关键时期,三水的发展思路必须有所调整。应借鉴东京大都市圈边缘地区发展经验,目标明确的指向“特色化高地”,走差异化、特色化的道路,从追求“全能冠军”转而成为“单打冠军”,与周边城市的关系从“竞争”走向“竞合”。在广佛肇经济圈的层面,随着交通基础设施的“一体化”和“网络化”,城市节点相互关联,形成了轴线连网的区域空间格局。新格局带来了新机遇,在要素的争夺中,三水占据两大优势:

  其一、位于广佛肇城市发展主轴上。轴线由东向西将增城、萝岗、广州主城区、南海沥桂新城、佛山机场和新客站、南海狮山、三水、肇庆大旺以及肇庆主城区串联起来,构成整个经济区的“主脊”。地处广佛肇之间的三水将有机会承接来自广佛中心城区的强劲辐射。在居民收入快速增长,需求多样化的背景下,服务广佛高收入、高消费人群,发展都市休闲度假、商务会议,“宜居、宜业、宜游”成为三水发展“高地”的机遇。

  其二、沿珠二环分布着三个明显的产业聚集区,分别是萝岗-增城产业聚集区,南沙产业聚集区和狮山大旺产业聚集区。其中,萝岗-增城产业聚集区,南沙产业聚集区由广州市配套萝岗新城和南沙新城作为产业园区的配套服务区,比较而言,狮山-大旺产业聚集区2011年工业总产值已达2261.72亿元,加上三水的工业总产值1867.5亿元,总量达到4129.22亿元,但是仍缺乏完善的产业服务区。目前,产业园区的产业的发展必然衍生出配套服务的需求。

 

  2、产业新城,夯实多元化产业基础

  三水位于广州西部30公里处,扼守西江、北江和绥江交汇处,是广州水源地,自古是小珠江三角洲西北端的水陆要冲。明嘉靖5年设立县治,1903年广三铁路通车,1909年设立三水海关税务。司公署。农耕时代,三水县城从来就是一个为周边广大农业地区提供公共服务的中心地,其传统腹地跨越行政区划,包括了现在属于南海的丹灶、狮山,属于肇庆的四会、高要东部地区等。改革开放后进入县属国有工业推动的工业化时代,1984年以三水县城为基地的国有企业 “健力宝”成为成就珠江三角洲食品工业“珠江水、广东粮”传奇的魔水,给三水带来了巨大收益和名声,鼎盛时期健力宝税收占到三水市整个财政收入的80%;另一方面,大量人力、物力和资金涌到单一企业的结果也抑制了三水民营经济的发展和产业的多元化,而企业经营的波动则直接影响到城市整体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对比兄弟城市南海、顺德错失了很多发展机会。

  1999年三水开始建设云东海旅游经济区,启动了区域房地产业的发展。2004年三水工业园区起步,开启了外源型经济的大门,三水已经决定性地成为区域经济和世界经济的一个组成部分。 2011年,佛山市三水区GDP达到 666.2亿;产业结构4.7:70.3:25;主导产业为陶瓷、化工、食品饮料,在进一步引进可口可乐、红牛、青岛啤酒、百威啤酒工厂的背景下,虽然三水饮料产业税收占19%,但是在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却只有8%,初步实现了经济的多元化,外向型经济框架初成,经济发展取得了巨大进步。近5年来,三水区投资率逐年提高,2010年超过了50%,投资拉动型特征明显。2010年投资率在5区最高,作为先发地区的南海、顺德、禅城已经下降到近30%。显示,三水的经济增长潜力较大。

  但是环顾左右,三水在佛山五区中却显得有些尴尬,虽然人均值很高,但是GDP总量排名长期在倒数一、二名,作为珠江三角洲核心区产业转移承接地,经济发展质量不高,环境代价奇高。如何才能够走出一条符合三水实际的新型城市化的道路是摆在三水区委区政府面前的一道难题。

 

  3、广佛肇绿芯,抢占区域特色高地

  三水处于狮山-大旺产业聚集区的几何中心,与各产业区都有便利联系。三水作为传统的服务中心地,公共服务设施发育完善,数量多,等级高。在区域分工的背景下,三水有机会凭借服务优势,为周边产业园区企业和人才提供全方位的服务配套,成为专业化、特色化的“单打冠军”。

然而,三水城市现有空间格局,不能满足城市发展的需要。三水由改革开放时只有两条“筷子街”的小县城,经历北移、西拓之后,发展成为现在的城市格局。对比2000年的数据,三水经济总量。增加了7倍,中心城区的人口增加了1倍,机动车保有量增加了4倍。但是城市空间,基本格局没有根本性的变化,城市交通拥堵,停车难,水浸街等问题亟待解决。三水现状城市空间尚且不能满足自身需求,更加难以为新机会提供空间支撑。

  在珠三角一体化、广佛肇同城的背景下,三水需要准确把握区域发展趋势和周边机遇,打造“特色化高地”,才能在区域结构大调整、大重构的“筑网”、“结节”阶段占据一席之地。如何构筑特色高地?需要用空间来锁定机会。旧城空间饱和,不能作为新机会的承载。因此,新空间的拓展成为三水未来发展的核心,通过建设三水新城,汇聚区域的要素流,实现三水复兴的光荣与梦想。

 

  4、机会空间,锁定发展机会

  三水新城是三水发展的核心,引擎和抓手,三水新城的提出,使得三水有机会在全区层面进行空间战略、用地布局、资源配置的整体统筹,其选址需要统筹考虑、综合谋划、慎重决策,以规避发展战略失措导致的机会成本。在三水历版总体规划中,城市拓展方向是向西、向南,构建“一江两岸多片区”的组团型城市结构。2004年,三水区委、区政府决定在西南中心城区西侧建设新城中心区,拉动城区空间“西进”河口。

  但是,若三水新城选址中心区西面将会遇到城市后续空间拓展潜力不足的问题。河口本身就是已经经过长期开发建设的地区,有面积较大的镇区和工业区,须启动旧改,进行二次开发。即使能够融入河口,受高速公路、铁路的分割及矿区采空区的影响,也难以再向外拓展。因此,中心区西进获得的空间红利不大。若向南发展,可利用土地充足。但南向发展必须跨江,对区政府而言,仅靠自身财政难以支撑巨额的桥梁建设费用,夹江发展,在南面建设三水新城,成本过高。

  新城选址需要考虑影响三水新城未来发展的要素,广佛肇轻轨、乐平工业园区、云东海、狮山园区是三水新城发展关注的重点,新城可以借力实现跨越式发展。广佛肇城际线连通广佛肇都市圈,其站点位于中心区北面,是三水融入珠三角核心区域的重要机会。云东海具有良好的生态环境和丰富的景观旅游资源本地,经过多年的开发建设,已建成森林公园、荷花世界等颇具规模的景点,成为了三水的名片及面向珠三角地区的品牌。乐平工业园集中了乐平镇乃至三水区的大部分重点工业项目和知名企业,是三水新城的本地服务对象。狮山园区是三水未来重点服务的区外重点园区,其已逐步发展成为佛山的产业基地。乐平与狮山未来将联合升级成为佛山高新区核心园区,成为以光电、高端装备制造、汽车汽配、新能源汽车、节能环保、生物医药、新材料等产业为重点的国际技术转移中心。众多战略性要素的北聚,使得向北发展充满机遇与活力。因此,北面应该是三水新城拓展的首选。

  目前,西南、云东海、云东海均是独立的发展主体,基于自身利益进行规划布局,相互之间缺乏联动、整合、统筹。西南街道不断外延式拓展,城市扩张,但其城市功能扔不完善。工业园区是乐平发展的核心,配套服务是园区建设的关键,西南城区现阶段不能满足其高等级城市功能需求,产城互动缺失。云东海主要面向区域的旅游和房地产市场,以湖为核心的独立的城市组团,空间上与西南城区和乐平镇区割裂。三者各自组团式发展,各自为政,只见组团,不见城市。

  综上所述,一方面城市发展要素不断在北面聚集,另一方面三个镇街各自为政的发展,城北地区属于三镇街交界的结合部地区,同时也是规划建设的薄弱地区。由此看来,可以在西南中心区以北、云东海以东、乐平以南的地区建设三水新城,作为整合区域要素,支撑三水长远发展的空间载体,并有效融合西南的服务、云东海的生态、乐平的产业,形成产城互动的新城市格局。

 

  5、南国水都,以特色促高地

  新城站在发展的新起点上,面临着新机遇。谋而后动,可以更好的抢抓机遇。规划需对新城未来的发展有全局观念、统筹考虑、科学谋划。

  规划划定三水新城核心区为广三高速以北,西大路、云东海大道以东,西乐公路以南,塘西线、三水行政边界东段以西的57km2用地。基地内西有云东海、东有西南涌,区内河网密布,具有典型岭南地区风貌,位于中部的三水荷花世界是目前国内规模最大、品种资源最丰富的荷花专类公园,为打造“南国水都”奠定了现状物质基础。工业建设用地主要沿南北向南丰大道分布,并主要集中在西南科技工业园一带。村庄建设用地以村镇居住用地为主,农村居民点较为分散。基地内部现有“三横三纵”的路网结构,其中碧云路和南丰大道在中部构成十字形骨架结构,西乐公路、云东海大道和西大路构成外围半环线,与狮山的也通过交通网络联系。可以说新城具有充裕的可开发用地,优越的自然生态本底,发展潜力较大。

  三水新城的区域格局:南依西南旧城,北接乐平园区,服务狮山、大旺产业区。

  新城南面依托西南街道的城市服务功能外溢,北面承接乐平工业园区带来的产业服务需求。在南北片区的双向带动下,新城借此机会完善城市服务功能,承接旧城外溢,为园区提供优质、高端的配套服务,实现产城融合,产城互动。

  三水新城的生态架构:山湖江城、城水相融。

  云东海山脉由西南公园处插入新城核心,西南涌与云东海在新城东西两侧以水系渗透,三水新城处于山水结构的中央,其延续了西南城区原有“山湖江城”生态结构,实现了“城水相融、城水相合”。另外要充分发挥云东海生态优势,结合现状水体,大力提升地区形象。以环境为导向带动地区建设,为三水区的持续发展创造条件。

  三水新城的景观结构:蓝脉绿网,轴通江湖。

  新城以荷花世界为中心,打造十字形生态水网,构城蓝脉,连通云东海和西南涌。沿水系与道路网布置社区绿地,形成新城特色化定位“蓝脉绿网、南国水都”。

  三水新城的功能结构:缘轴筑心,八片构城。

  依托轻轨站点和荷花世界构建核心节点,作为新城发展极核。沿生态水廊,串起发展极核,组织周边用地,划分功能片区。新城规划分为八大功能片区:启动片区位于规划范围中部,作为新城开发的先锋与核心,担负起带动周边发展,提升片区地价的重任。其主要职能为公共服务、商务办公、高端零售,吸引省内企业总部,培育本地企业总部,主力带动、旗舰引领区域性高端零售业。

  其次是位于新城启动区与西南镇区之间的高丰、横涌片区,是三水未来的主要生活居住片区。其发展策略为与主城区对接,业主选择面向区域市场,推动旧村改造,打造低碳社区。

  另外,可以引进战略投资商,相机在云东海南面打造主题公园片区。主要提供休闲居住、旅游及其配套功能,实现本地资源与区域市场对接,旅游休闲产业与城市服务对接,景区与城市对接,主题项目于配套产业对接。

  作为新城对接区域资源的核心,总部经济片区位于规划区中部,容纳企业总部、科技研发、中试、孵化、服务,通过政府的积极引导和政策支持,营造良好的总部商务环境,吸引企业进驻。产业片区位于规划区东部,其主要功能为2.5产业聚集区、都市型产业,一方面引进一些无污染、高附加值的都市型产业,另一方面发展2.5产业,顺应产业发展趋势,发展第四代科技产业园区,积极引进上下游产业链,为周边产业提供服务。

  鲁村片区是另一片主要的居住区,由于拆迁旧改面积较大,因此滞后开发,发展高品质房地产,带来大量精英人群居住,从而带动整体新城发展。

  最后,是云东海南片区,该片区是整个新城价值最高片区,其主要功能为公共服务、商务办公、高端零售。新城东部留地作为生态湿地片区,保护生态绿地,防止外部效应,营造都市区域内的大面积湿地。

 

  6、展望三水

  在珠三角一体化的背景下,三水处于历史发展的关键点。三水必须采取新的手段,有所作为,抓住机会,实现跨越。若能在区域“大重构、大分工“的背景下,把握住机会,就能完成“洼地”到“高地“的跨越;若错过了这一轮发展良机,则将会被其他城市赶超。三水新城是三水发展的抓手,是三水崛起的引擎。通过三水新城,将有助于实现全区一盘棋,把资源落在最急迫、最紧要的地方,从而进一步统筹要素,实现优化配置。

  新城将按照“一年完成规划、三年完善基础、五年呈现雏形”的目标要求, 以“南依旧城,北接园区”、“山湖江城、城水相融”、“蓝脉绿网,轴通江湖”、“缘轴筑心、八片构城”十六字方针为指导建设方针。坚持生态优先、设施优先、产业优先三个优先。三水新城将展露出迷人的风采,成为珠三角地区又一颗闪耀的明珠。

上一篇 下一篇

返回行业热点走势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