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规划和建筑应体现民族精神
来源:济南日报
作者:
责任编辑:
2010-06-11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国家画院艺委会副主任李延声认为,我国大多数城市的规划和大型建筑既缺乏地域特色和民族特色,也没有独特个性。他向本报记者表示——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城市的发展日新月异,大型公共建筑也越来越多。在大型公共建筑的发展过程中,设计理念泥沙俱下,鱼龙混杂,败笔颇多。针对这种现状,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国家画院艺委会副主任李延声今年向全国政协会议提交了《关于城市规划和大型建筑应具有民族精神的提案》。
昨天,本报记者就此电话采访了正在北京参加两会的李延声委员。他表示,我国大多数城市的规划和大型建筑都是一样的,既缺乏地域特色和民族特色,也没有独特个性,更遑论具有民族精神了!“我走了很多地方,从东北到西南,从黑龙江到海南岛,全国大部分城市的建筑几乎都一样,都是一个模子刻出来的。很多地方一哄而起,请来国外设计师,大肆建造模仿西方风情景区,格调低俗,‘崇洋风’甚嚣尘上。”在和很多文艺界的朋友交流时,李延声发现他们也都有着相同的印象。由于文化认知上的差别,这些国外设计师的设计片面追求“新、奇、特”,严重脱离中国国情,既不实用,也不美观,建造和运行费用过高,甚至还存在技术风险,给我国的城市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甚至国家形象等都带来一些负面影响。因此,李延声今年提交了《关于城市规划和大型建筑应具有民族精神的提案》,“这个提案也得到了很多委员的支持共鸣,在和别的委员交流时,他们也颇有同感,现在有10个委员已经在我的提案上签名了。”
对于我国建筑的现状,李延声关注已久:“现在海南要打造国际旅游岛,到处都大兴土木,兴建酒店、公寓,但优秀的很少。南方有个城镇,据说要投入巨资建造层高300米的标志性建筑,却选用洋油灯造型,我们中华民族历史上有许多很好的灯的式样,为何弃而不用呢?!”
我国历史上曾经出现过大批体现中华民族精神、象征中国古代悠久文明的标志性大型公共建筑,如故宫、颐和园、苏州园林和布达拉宫等。“在新中国成立以后的城市规划中,我们也曾涌现出一批既庄严雄伟,又能够体现民族精神和特色的标志性建筑,如人民大会堂、中国美术馆、民族文化宫等工程。进入21世纪,我国在城市规划中也不乏好的建筑,如首都国际机场三号航站楼、苏州博物馆等。”李延声解释,这些优秀的建筑,都是传统文化气息、民族精神与现代建筑理念完美相融的产物。“但不是说加个‘帽’就是民族的了,像北京西客站,造型看似极具中国传统特色,实际华而不实,十分失败。”
李延声说,随着城市的不断发展,城市建筑将会越来越多,城市规划和大型建筑应该体现中国的民族精神:“中国建筑的民族精神,体现在‘天人合一’上,也就是现在通常讲的‘和谐’。这不但包括人和人的和谐,更包括人与自然的和谐,追求一种环保、低碳、关注环境的生态文明建设。”李延声建议,城市发展要有正确的导向,要进一步提高城市规划和大型公共建筑建设管理的立法层次,推动城市规划和建设走向法制化轨道。“大型公共建筑的设计要重视保护和体现城市的历史文化、风貌特色,将民族精神和地域特色结合起来。”
李延声曾于2006年来济南、青岛办过画展,山东也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山东是文化大省,比起其他地方,山东对于传统文化的认识更深刻。山东、济南的城市建设应该充分意识到这一点,在城市规划和大型建筑中体现这种特色。”
李延声去年提交了关于设立国家艺术创作基金的提案,今年他又同时提交了《关于落实设立国家艺术创作基金的提案》。他解释,去年的提案得到了政府有关部门重视,并对提案给予了认真答复。政府计划设立国家文化发展基金,将“国家艺术创作基金”纳入其中。但是由于国家文化发展基金资金投入大,牵涉面广泛,操作起来十分复杂,困难较多,一年来没有任何进展的消息。艺术界对“设立国家艺术创作基金”反响十分热烈,经常有朋友询问此事,充满期待和关注,因此今年他为此再做提案。此前,李延声参加了国家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国家拨款1亿元支持此项工程,工程于2009年举行了作品展,收到了较好的效果。李延声认为,“国家艺术创作基金”可以借鉴“国家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的经验,先设立“国家艺术创作基金”,并且可以先着手造型艺术,再着手表演艺术。在条件成熟时,再设立“国家文化发展基金”。先小后大,先易后难,容易把事情办成办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