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五”规划十大重大背景前瞻
2025年是十四五规划的收官之年,十五五规划也开始提上日程。从去年12月起,国家发展改革委已启动“十五五”规划前期研究。7月30日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强调,要做好“十五五”规划前期研究谋划工作。“十四五”规划编制与实施时处于百年未遇的大变局的环境下,在此期间受到的国内外政治、经济、社会发展的不确定性影响强烈,产业、社会、经济处于深度调整期,博为国际作为区域产业发展领域的战略规划专业机构,在五年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的规划上有独到的经验和认识,在编制十五五规划前,整理出十大重大背景变化与趋势,为各地政府在思考十五五规划编制时提供探讨、交流的方向。
01 研究新质生产力是C位课题
2024年3月,国家发展改革委主任郑栅洁在会议上表示要发挥中长期规划和年度计划的导向作用,做好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战略部署和任务分解,把发展新质生产力作为“十五五”规划基本思路的研究重点。在谋划“十五五”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指标、重大战略任务、重大改革举措、重大工程项目时,充分考虑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实践要求,特别是研究提出促进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关键性任务、基础性工程。
发展新质生产力作为产业发展之重,在近期举行的二十届三中全会中发表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占据重要的位置,以前沿科技为核心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航空航天、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生物医药、量子科技八大未来产业备受重视。发展未来产业,是引领科技进步、带动产业升级、培育新质生产力的战略选择,亦是各地十五五规划中需要重点研究的课题。另一方面,随着前沿科技的逐步成熟与突破将为传统行业的升级改造带来跨界的融合与发展,各省市可通过产业升级需求加快对未来产业的应用场景挖掘与垂直链条的布局,不同省市可需深挖前沿科技成果的转化与融合,根据自身产业优势、资源禀赋进行产业布局,为未来产业的细分孵化提供多样化、差异化的应用场景,进一步推动技术商业化、细分链条成熟化,推动自身区域新质生产力优势的形成。
02 形成统一大市场的基本要素已集齐
8月1日开始,国令783号《公平竞争审查条例》正式执行,政策规范的落地标示着统一大市场的开局打响。围绕营商环境、构建产业链条生态、完善产业配套等方面进行区域经济构建成为各地方政府、产业园区需要重点加强的方向。在统一大市场的背景下,地方政府在十五五规划过程中,以整合资源提高效率、减少浪费加强协同为目标,并需要充分考虑与周边地方的竞合关系,博为国际以前瞻的国际视野结合多年的产业规划经验,认为地方政府可从“以圈突围、以优突围、以专突围、以资突围、以数突围“五个突围打造招商引资新吸睛点,欠发达地区更可通过引入专业智库机构挖掘自身优势,锚定下一阶段产业路线,充分融入全国一盘棋的大格局中去,发挥区域经济协同效果形成自身竞争优势,实现发展共赢。
03 对外开放将持续扩大
以加入WTO为一重要分水岭,中国改革开放进一步深化,综合国力显著增强,推动中国发展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在世界经济舞台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随着中国国力的增强,第三世界等新兴经济体的崛起,中美战略博弈亦持续增强,中国亦开始在国际舞台上构建中国话语权,从一带一路的战略、金砖联盟、RCEP实施、上海合作组织、亚投行的成立等到近期144小时过境免签带起中国文化热,从经济贸易逐步扩展至文化话语权的构建,全国对外开放持续加速加深。
另一方面,随着2018年开始的中美贸易战出现中长期化状态,在前沿科技、新兴产业等竞争越趋激烈,而依托部分前沿领域的领先优势,我国开始从规则遵守者转变为规则制定者,2024年上半年,我国向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国际电工委员会(IEC)提出无人机、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通信和网络技术、清洁能源生产和储存、区块链、卫生健康、新一代信息技术、自动化技术等领域国际标准提案128项,推进国际标准“引进来”和中国标准“走出去”,持续推动各层面的改革开放步伐,加深与国际融合。
04 科技创新是激发经济活力的良药
对科教体系的重视日益增加,是创新在产业升级发展路上份量越来越重的表现。对于在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中小企业研发、校企产学研深度融合、科技成果平台搭建等措施的推出,都是在为推动新质生产力的诞生,打通要素自然流动而铺设。各地方政府需要着重创新项目筹建服务体系、科技创新服务体系、金融服务体系、市场营销服务体系、人才服务体系等服务体系,加快提升政府服务能力,为科技创新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
欠发达地区因产业环境不完善,可鼓励当地龙头企业建设科技创新平台,另一方面侧重对小微企业成长培育计划,依托创业创新孵化基地、共性技术平台等,加强投融资扶持,将主业突出、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的小微企业加快转型升级进入规上企业行列,以小微企业为撬点培育成为区域新经济增长点。
05 数字经济竞争持续白热化
根据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全球数字经济白皮书(2024年)》测算,2023年,数字经济占全球GDP比重为60%,其中美国、中国、德国、日本、韩国等5大经济体数字经济发展尤为突出,其总量超过33万亿美元,同比增长超过8%,数字经济的迅猛发展已成为全球经济转型的重要驱动力。产业数字化和数字产业化发展迅速,不断催生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
作为掀起第四次工业革命的核心引擎的新一代人工智能,随着技术应用场景的多元化、商业化、普及性的逐步成熟,人工智能进入爆发式增长期,数字经济竞争持续白热化。近年围绕“数字中国”战略,我国出台系列政策加速数字经济产业布局,算力、算法、数据的三大信息基础设施新基建在各地加速布局,而在我国制造业升级转型的需求推动下,大模型应用层面广泛应用赋能传统产业,进一步催生AI制药、无人汽车、数字人等新业态诞生,通过大模型加速行业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加快与实体经济融合,我国人工智能应用层可应用场景范围持续扩大,为各地发展数字经济提供了机遇,数字经济布局是十五五规划中不能缺失的一环。各地方政府可根据自身的资源禀赋与产业条件,通过研究垂直领域专业细分方向,推动区域数字经济产业布局发展。
06 城市更新进阶向精细化发展
城市更新将是十五五规划的重要课题之一,城市更新包括产业、社区、生态、民生等各个层面的更新,目前城市更新从“以物为本”逐步转向“以人为本”,围绕现代商业经营需求、居民日常消费和文化消费更替,通过 “绣花针”模式推进城市管理精细化进程。引入城市功能,兼顾适老化幼儿需求是城市更新重要环节。通过把完善城市功能、改善民生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加强交通、教育、医疗、文化等市基础设施的更新和配套服务的完善,促进城市发展与人的协调关系,重新激发城市发展的活力。今年3月,《关于实施城市社区嵌入式服务设施建设工程的通知》,进一步表明城市更新在大力推动中国’一老一小’难题解决的方向。城市更新是最大限度保护历史遗存、传承城市文脉、探索历史文化街区及周边区域整体复兴的实施途径。基于城市更新规划,通过多样化文化遗产的挖掘、整理和保护,系统化的梳理城市历史文化体系,明确城市的文化品牌方向,将更加有效的塑造城市风貌特色,并实现文化与旅游公共服务的融合,促进全域旅游经济的发展。
07 产业链韧性锻造进入关键期
疫情爆发引致全球供应链冲击的后遗症持续,加上地缘政治冲突的长期拉锯影响,全球供应链仍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我国基于先进技术“卡脖子”问题、安全战略、产业升级提质需求等多重因素,对产业链韧性的锻造愈发重视。目前我国拥有41个工业大类、207个中类、666个小类,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全部工业门类,在外部愈发不稳定的政治和经济形势影响下,进一步推动产业链条国产化需求的增长。
关键基础材料、核心基础零部件突破是加强产业链韧性的关键,也是维护产业安全的重要环节,博为国际认为各地方政府可依托自身产业基础与优势,通过共性技术平台、科技创新孵化器等平台的搭建,加快政企校研合作,并鼓励企业开展相关围绕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前沿性颠覆性原创技术研究等,加强专精特性“小巨人”、单项冠军企业、领航企业的培育,推动区域产业跃升。
08 双碳目标下加快低碳绿色步伐
国务院办公厅近日印发《加快构建碳排放双控制度体系工作方案》明确指出,从阶段目标、相关规划制度、地方评价考核制度、行业预警管控、企业管理制度、项目评价、碳足迹管理等多方面进行部署。“十五五”时期,将碳排放强度降低作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约束性指标,开展碳排放总量核算工作,不再将能耗强度作为约束性指标。
双碳目标下,零碳园区、低碳园区等新型园区迎来发展加速期,以氢能、海洋能源等为热点新能源产业与储能产业的规模亦将稳定增长,资源禀赋较高的区域更可重点关注以燃料电池、制氢产业为重点的新材料、装备制造产业。
09 国企深化改革回归本质核心功能
今年二十届三中全会针对国企改革层面,指出其需要核心主业的巩固与功能定位的明晰,推动国资国有企业对关键领域等的介入,将使之成为技术策源地之一。推动国有资本向关系国家安全、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集中,向关系国计民生的公共服务、应急能力、公益性领域等集中,向前瞻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中。国企深化改革的新路径,在清退了部分分支领域的投入后,将为民营经济的蓬勃发展提供更广阔的生长空间,同时国企研发投入转向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会为研发创新、科技成果转化提供更多的平台与支持,成为发展壮大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提供重要支撑。
地方政府在“十五五”规划时,需充分发挥国企的能动性,通过分析研究国有资本重点投资领域,共同推动企业科技创新平台的建设,结合民营经济的灵活性,营造好的政策和制度环境,围绕产业链条的协同引导区域产业布局实现质的变化,实现区域经济共赢。
10 消费趋势变化凭借文旅热打响城市形象
旅游业作为产业经济的重要构成,是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文化和旅游业在我国社会经济中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位置,而经历“十四五”规划后,文化自信升级为产业出海、文旅消费带来巨大的变化。文旅业日渐成为新兴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和具有显著时代特征的民生产业、幸福产业。
近年美术馆、博物馆热持续、小众游、研学游、city walk、特种兵旅游、演唱会游等新型旅游模式出圈,人民的消费方向正在向兴趣消费、情绪消费转移。而通过影视剧集、自媒体传播、文旅活动等传播推广城市品牌成为塑造城市形象的重要手段区域旅游经济高速发展,在全民休闲时代下旅游经济呈现品牌化趋势。一方面通过文旅热度能快速打响城市知名度,对提升产业落户具有积极效果。另一方面,通过旅游经济作为检视自身城市功能配套、综合接待能力的重要突破口,结合城市更新需求、人民日益增长的文化消费需求,为进一步优化旅游发展环境、城市功能生态、三产融合发展提供有力依据。在十五五规划中,各地政府可加强在交通、通讯、住宿等硬件设施建设的同时,围绕文旅产业发展形成更大规模或价值链条更长的全产业链结构,促进全域旅游品质的全面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