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为视野
Think Tank

“零碳城市”来了!事关14亿人

来源: 作者: 责任编辑:
2024-06-13

图片

图片图片图片

      在应对气候变化的大潮,城市的绿色低碳转型变得尤为重要。201年12月,在第21届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上,196个缔约方共同签署了《巴黎》,承诺制定长期目标,通过“自主贡献”来共同抗击,并减少各自的二氧化碳排放。2020年9月,在第75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中,我国宣布将加大国家自主贡献力度,实施更坚定的政策和措施,力争在2030年前达到碳排放峰值,并努力争取在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这一承诺标志着我国对国际社会做出了明确的绿色承诺,将全面推行绿色发展理念,走低碳发展之路。


     在此背景下,“零碳城市”这一新型城市规划理念逐渐成为全球共识。作为人类主要能源消耗地,城市如何减少碳排放成为各方关注的焦点,构建“零碳城市”也成为了全球共同探索的方向。


    需要指出的是,“零碳城市”并非字面上的碳排放量为零,而是指尽可能减少人类行为导致的碳排放量,同时通过各种方式清除和吸收大气中的温室气体,实现正负相抵的“净零碳”排放。


01

多个城市提出“净零”排放目标


    近年来,“零碳”行动国际社会的一股热潮,众多国家和城市纷纷提出关于“净”排放的政策文件。


    例如,美国《零碳排放行动计划》(ZCAP),着重关注电力、交通、建筑、工业、土地、材料等六大能源与消费部门,旨在全面抑制气候环境恶化。欧盟也发布了《250欧盟绿色新政》,从能源、产业、交通、建筑等七大领域出发,努力构建一个公平繁荣的社会具有竞争力的现代经济,力求到2050年实现温室气体净零排放和经济增长与资源使用脱钩的目标。


    此外,从城市层面来看,目前已有454座城市加入了由联合国气候领域专家提出的“零碳竞赛”,其中102座城市公开承诺将在2050年前实现净零碳排放。丹麦哥本哈根市政府在2009年发布了《哥本哈根2025年气候规划》,计划采取“两段式”策略,立志将哥本哈根市建设成为全球第一座碳中和之都。2018年,英国布里斯托尔市政府和布里斯托尔能源公司共同发起了“布里斯托尔城市飞跃”项目,计划投资10亿英镑,以实现建设英国首个“碳中和”智能城市的目标。


     在我国,2020年的二氧化碳排放量达到了98.94亿吨,约占全球碳排放总量的31%。随着我国城镇化建设的历史性成就,城市经济社会发展不断迈向新高度,对绿色低碳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据统计,我国约80%的碳排放量来自城市,因此城市成为了碳减排行动和低碳发展战略的前沿阵地。


    虽然我国地域辽阔,各地要素禀赋、产业结构和发展阶段存在差异,区域间差距较大,在“零碳城市”建设上与发达国家存在一定差距,但近年来已呈现出追赶之势。从宏观层面来看,我国提出的2060年碳中和目标仅比发达国家晚十年。从区域层面来看,许多城市在规划中充分借鉴了国际先进经验,融入生态友好型城市建设理念,积极探索“零碳城市”的建设路径和实施机制。


    2010年7月,国家发改委印发了《关于开展低碳省区和低碳城市试点工作的通知》,确定了第一批13个低碳省区与城市试点,标志着我国建设“零碳城市”的序幕拉开。2015年10月,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要全面启动“绿色发展”引擎,实施近零碳排放区示范工程。2016年10月,《国务院关于印发“十三五”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工作方案的通知》中指出,要选择条件成熟的限制开发区域和禁止开发区域、生态功能区、工矿区、城镇等开展近零碳排放区示范工程,到2020年建设50个示范项目。


    截至目前,我国已启动三批共87个低碳省区和低碳城市试点,这将有助于积累我国对不同地区和行业分类指导的工作经验,成为推动落实我国“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愿景的重要抓手。


02

构建因地制宜“脱碳”路径


     自2010年起,启动了低碳省区和低碳城市试点项目,标志着我国绿色低碳转型历程的开启。十余年间,各城市根据自身特色,探索出了一条条因地制宜的发展路径。最新发布的《中国净零碳城市发展报告 (021)》指出,深圳、北京、广州、上海等城市在建设零碳城市方面处于全国领先地位。显然,东南沿海城市以其高度的科技含量、经济实力和交通便捷性,在城市绿色转型方面拥有显著优势,为其他城市提供了宝贵的借鉴。


     ——北京:以“减量约束”推动产业转型


    我国工业领域碳排放量占总碳排放量的65%,因此,要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目标,打造零碳城市,就必须加强工业减排和产业结构调整。作为首都,北京的城市发展模式已从“增量扩张”转变为“减量约束”,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


     自改革开放以来,北京市经历了从工业主导到服务业主导的结构性转变。2014年,在考察北京工作时,提出了调整和疏解非首都核心功能,强调要发展高端化、服务化、集聚化、融合化、低碳化的产业。在这一背景下,北京市同年发布了《北京市新增产业的禁止和限制目录》,对“三高”行业和与首都功能不符的产业实施了严格的准入标准。在“十三五”期间,北京市累计退出一般制造业企业2154家,推动工业产品向“高精尖”升级。


     2021年8月,《北京市“十四五”时期高精尖产业发展规划》发布,提出要积极培养两个国际引领支柱产业、四个特色优势的“北京智造”产业、四个创新链接的“北京服务”产业以及一批未来前沿产业,构建“2441”高精尖产业体系,打造高精尖产业2.0升级版。


     近十年来,北京市通过“减量约束”推动集约化发展,不断促进产业转型升级,使城市碳排放量和碳排放强度逐年下降,实现了碳排放量与经济增长的“脱钩”,成为全国首个实现减量发展的超大型城市。


   ——上海:构筑绿色生态


    引领城市发展建筑,这一概念自20世纪60由美籍意大利建筑师Paul Sollery提出的“生态建筑学”而兴起,其核心在于建筑的全生命周期中,实现资源化节约、环境的全面保护以及污染的最小化产生。绿色建筑追求的不仅是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高效的使用空间,更是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一种建筑形态。


    上海市在推动绿色建筑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其发展历程可分为三个阶段。起初,上海市以制定绿色建筑法规为重点,如2005年的《上海市建筑节能管理办法》,强调对节能建筑的装修保护及日常维护,确保用能系统达到节能标准,对不符标准的及时修复或更换。


    随后,上海市着重构建激励和约束并存的机制。在2014至2016年的绿色建筑发展行动计划中,政府除了直接扶持外,还强化了制度、规划、标准的执行力,利用土地、价格、财税、金融等手段激发社会各界参与绿色建筑发展的热情,形成了绿色建筑持续健康发展的良性机制。


    到了第三阶段,上海市开始侧重理念的创新与升级。2021年发布的《上海市绿色建筑“十四五”规划》提出,以新时代绿色建筑为核心发展思想,全面升级绿色建筑理念与体系,推动其高质量发展。截至2020年底,上海市绿色建筑评价标识项目总数达874项,建筑面积高达8051万平方米,其中二星级以上占比超过80%,在全国范围内遥遥领先。


  ——深圳:倡导低碳出行,塑造绿色未来


     低碳交通,作为一种旨在降低交通运输行为中温室气体排放的交通方式,正逐步从单一的出行需求满足转变为更加注重清洁化、公共化、高效化,以改善环境,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新型发展模式。


     深圳,这座全球知名的创新之都,在公共交通规划与新能源技术应用方面走在了前列。2010年,深圳市政府与交通运输部签署《“公交都市”框架协议》,推动重大公共交通基础设施、智能交通系统和公共服务信息系统的建设,鼓励新能源公交车辆的更新使用和配套服务设施的建设,并提供资金支持。此后,深圳市政府出台了《新能源产业发展政策》和《新能源产业振兴发展规划(2009-2015)》等多份文件,锁定了其作为国家新能源产业重要基地和低碳经济先锋城市的目标。


     2021年4月,《深圳市综合交通“十四五”规划》的发布,进一步强调了绿色低碳交通运输体系的建设,大力推广新能源车辆的应用。规划包括加速新能源基础设施布局、加强绿色低碳交通运输体系建设、完善新能源充电设施布局等方面。截至2020年底,深圳每百人新能源汽车保有量达到了2.73辆,每万人公共汽(电)车拥有量达到了21.99辆,远超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为城市交通低碳化提供了坚实的保障。


  ——上海:构筑绿色生态,引领城市发展建筑


      这一概念自20世纪60由美籍意大利建筑师Paul Sollery提出的“生态建筑学”而兴起,其核心在于建筑的全生命周期中,实现资源化节约、环境的全面保护以及污染的最小化产生。绿色建筑追求的不仅是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高效的使用空间,更是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一种建筑形态。


     上海市在推动绿色建筑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其发展历程可分为三个阶段。起初,上海市以制定绿色建筑法规为重点,如2005年的《上海市建筑节能管理办法》,强调对节能建筑的装修保护及日常维护,确保用能系统达到节能标准,对不符标准的及时修复或更换。


     随后,上海市着重构建激励和约束并存的机制。在2014至2016年的绿色建筑发展行动计划中,政府除了直接扶持外,还强化了制度、规划、标准的执行力,利用土地、价格、财税、金融等手段激发社会各界参与绿色建筑发展的热情,形成了绿色建筑持续健康发展的良性机制。


    到了第三阶段,上海市开始侧重理念的创新与升级。2021年发布的《上海市绿色建筑“十四五”规划》提出,以新时代绿色建筑为核心发展思想,全面升级绿色建筑理念与体系,推动其高质量发展。截至2020年底,上海市绿色建筑评价标识项目总数达874项,建筑面积高达8051万平方米,其中二星级以上占比超过80%,在全国范围内遥遥领先。


    ——深圳:倡导低碳出行,塑造绿色未来


     低碳交通,作为一种旨在降低交通运输行为中温室气体排放的交通方式,正逐步从单一的出行需求满足转变为更加注重清洁化、公共化、高效化,以改善环境,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新型发展模式。


     深圳,这座全球知名的创新之都,在公共交通规划与新能源技术应用方面走在了前列。2010年,深圳市政府与交通运输部签署《“公交都市”框架协议》,推动重大公共交通基础设施、智能交通系统和公共服务信息系统的建设,鼓励新能源公交车辆的更新使用和配套服务设施的建设,并提供资金支持。此后,深圳市政府出台了《新能源产业发展政策》和《新能源产业振兴发展规划(2009-2015)》等多份文件,锁定了其作为国家新能源产业重要基地和低碳经济先锋城市的目标。


    2021年4月,《深圳市综合交通“十四五”规划》的发布,进一步强调了绿色低碳交通运输体系的建设,大力推广新能源车辆的应用。规划包括加速新能源基础设施布局、加强绿色低碳交通运输体系建设、完善新能源充电设施布局等方面。截至2020年底,深圳每百人新能源汽车保有量达到了2.73辆,每万人公共汽(电)车拥有量达到了21.99辆,远超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为城市交通低碳化提供了坚实的保障。


     在追求"零碳城市的宏伟愿景中,政府、企业和消费者构成了一个不可分割的三一体,催生了"碳普惠制"这一创新理念它的目标是对小微企业、社区家庭和个人的节能减碳行为进行精确量化,并赋予其相应的价值同时建立一个结合政策激励、商业激励和核证减排交易的正向引导机制,让低碳生活理念深入人心。


   ——无锡,作为江苏省低碳试点城市的先锋

图片图片


      率先全省范围内尝试"碳普惠制"这一创新理念,引导市民成为"低碳生活"的实践者和"减碳发展"的推动者。


     2020年7月,在全国低碳日的宣传活动上,全国首个纯公益App——无锡"碳时尚"App正式上线,倡导市民共同参与低碳经济建设。该平台通过构建"低碳行为-碳积分"核算体系,鼓励公众自愿采取绿色低碳行为,采取物质和精神双重激励,引导全社会参与低碳社会建设,激励企业履行低碳义务。通过消费端的需求,推动生产端节能降碳技术的研发和应用,为建立低碳产业链奠定基础。


    "碳时尚"一期平台主要通过采集步行、骑行等低碳行为数据,计算碳积分和碳减排量,为市民提供低碳奖励的"变现"机会。二期平台在一期的基础上,进一步丰富了绿色出行场景,加入了公交、地铁、充电桩等碳积分统计,同时为用户推荐最低碳环保的出行线路。截至目前,该App注册人数已接近5万人,产生了1950万碳积分,为提升市民低碳意识营造了良好的氛围。


    总的来说,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系统性工程,对城市管理者来说,既是挑战也是机遇,更是检验其治理能力的"试金石"。要真正打造"零碳城市",就必须正确理解和把握"碳达峰·碳中和",寻找"低碳"与"发展"的平衡之道。我们必须秉持"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境界和"功成必定有我"的历史担当,不断提高贯彻新发展理念的能力和水平,最终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上一篇 下一篇

返回博为视野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