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城市规划修修补补数十年
来源:大河网-河南商报
作者:李瑞
责任编辑:
2011-03-27
郑州城建规划至今已有7稿,前后修改6次,很多城建都是“临时起意”,缺乏前瞻性。
专家建议,城市建设需要理念创新、规划创新、科技创新,走组团之路,成科学人文之城。
因为萌生于铁路的一个拐弯、曾经的被封闭不能尽取先进理念,结果导致慌慌张张6次修改城建规划而追着变化跑的郑州,今后于城市的科学建设上,方向将是什么?
《易经》上写:桥桡,利有攸往,亨。也就是桥梁弯曲了,但即时行动,仍然亨通。
什么行动?也就是改过纠错。
前事——郑州城建规划前后修改6次
河南省地理研究所所长冯德显介绍说,单是通过对科教院校的安排,就完全可以知道郑州在城市建设上的“临时起意”了。
资料显示,上世纪50年代,郑州在西南角放了煤炭学校、粮食学校等;上世纪60年代在城市西北角放了工大、农大、财院、商专等;改革开放以后,北、西、东和南,新大学城四面开花。
“城市发展摊大饼,这歪歪,那斜斜,摊出了郑州。”冯说。
资料显示,自上世纪20年代第一次城建规划起,郑州城建规划至今已有7稿,前后修改6次,而历次规划都是随着城建的步伐追,而没有跑在前面。
这些落后,比如不能预知这座城市会长多快、长多大,进而在城市街道的宽窄上、居民供水供电线路的排布上、商业区的确定上、学校的建设上、医院的规划上、商业住宅建筑的容积率上、公园的预留上、地下空间发展上等等,形成了一连串的被动。
前瞻性不足,修改又不及时,郑州就这样在凑合里长成了一座大都市。
过程——很多修正仍然无济于事
但修正确实在不断进行,这也是郑州不断挖沟的原因。
实际上,有关这座城市的拥堵,人们的怨声载道不无合理成分,尽管当局已经非常努力,比如1994年修建的“四桥一路”,但当初的设计仍然小家子气,而没有竖起“大郑州”的框架。
河南省社科院副院长刘道兴就此说:当时郑州是根据60万人口设计的“四桥一路”。
事实上,在交通方面,四桥一路已是郑州交通修正方案里的大手笔了,其他的修补,更是具有临时意味儿的“打补丁”,比如紫荆山立交桥下破绿成路等,要么杯水车薪,要么无济于事。仅交通如此,在诸如上学、看病等民生领域又有哪些不在修修补补呢?
评述
郑州走上组团发展之路
前车之辙后车之鉴,于郑州城建的硬伤,当政者应该心知肚明。
“底子在那儿放着,苛求也没用。”冯德显说。
冯说:郑州经过多年的摸索和总结经验,目前正在进行的“组团式发展”,就是科学的发展,是必须坚持的方向。
有关组团式发展,郑州市“十二五”规划纲要(草案)上已有明确表述,总体而言,也就是构建“以中心城区为核心,外围组团为重点,中等城市为支撑,重点镇为节点,小城镇和新型农村社区协调发展、互促共进的现代城镇体系”。
那么,之于郑州的中心城区呢?将如何旧貌换新颜?
资料显示,“创新”将是中心城区发展中主打的“王牌”,也就是郑州中心城区将被建设成高端产业集聚的国家创新型城市。
方向
成为科学人文延续之城
郑州能成长为一座城市建设科学化、人文化、延续化的城市吗?让其中的居民欢喜不已、为之骄傲?
昨天,河南省社科院副院长谷建全对河南商报记者说:“这关键要看政府。”
“第一个就是政府引导,规划出来了,应该成为纲领,大家都照此办理;第二个是政府监管,也就是制定出激励和约束的机制,通过一系列手段让规划到位,而不是偏离。”谷说。
昨天下午,就中原经济区概念下的郑州城市建设,河南省科学院副院长张占仓说,郑州城建保持科学化关键在于三个创新:理念创新、规划创新和科技创新。
“在理念上,我们一定要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避免他们走过的弯路,要增强人文意识,绿地、生态、容积率,全部都要考虑进去。”张说。
在规划创新上,因为郑州沿袭的苏联方法,建设是“方块系统”,而今后,必须要按照“同心圆系统”来发展,也就是坚持郑东新区的规划。
编后
以郑州为例剖析中原城市
郑州,作为中原经济区建设的龙头,对其他的城市具有借鉴作用。作为承载一座城市发展的基础,郑州城建身上有很多是非,对此的观察和分析,将有利于郑州的健康发展。
在“十二五”开局之年、中原经济区建设起步之年,河南商报对郑州城建进行了长达半个月的连续报道。我们期望读者能以此更深入了解郑州,也期望有关职能部门借鉴报道中的专家建议和市民建议。
因为,我们有一个共同的梦想希望郑州这座城市能让市民的生活更美好。
此外,在《建设中原经济区之郑州城建风云录》报道进入尾声之际,商报将择机推出《建设中原经济区之郑州软环境观察》,敬请关注。
从关注“硬城建”到关注“软环境”,河南商报希望通过报道,让郑州更充分地认识自己,更好地发挥在中原经济区建设中的龙头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