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内专家观点
Expert Opinions

城市感应空间与城市规划的相关关系——以长沙市为例

来源:《经济地理》 作者:夏安桃 责任编辑:
2010-07-14

      虽然我国是最早具有城市规划技术的国家之一,但是物质建设规划一直是规划的主要目的,倾向于聚集在城市物质建设的规划上,忽视了促进社会发展、为人们服务这一规划的根本目的。结果是城市中出现了宽马路、大广场、绿地的攀比,模糊了城市的个性,忽视了作为城市主体的公民对城市的意象。随着人文关怀的被重视,城市的宜居性越来越受到规划界和大众的关注。为了达到规划的根本目的,我们有必要了解市民的城市感应空间。通过对感应空间的研究,测度城市物质空间及文化风貌对人的刺激的能力,为规划一个美丽的城市空间提供依据。


      1、相关概念和研究综述 

      感应是人们从实际中感觉的(听觉、视觉、嗅觉)以及对整个过程的反应。空间是指在日常三维场所的生活体验中,符合特定几何环境的一组元素或地点、两地点间的距离或特定边界间的虚体区域。城市空间就是一个城市用物质元素和精神塑造的让市民生活其中的空间。市民对城市空间的感应形成了城市感应空间,它是人们日常生活意识、行为与城市空间相互作用的动态关系的总和,是各类居民日常生活场所之间的关系组合,它与特色场所密切相关。居民构想图是城市居民根据自己对城市的记忆、理解、感应画出的一种简图,这种简图对所感应的空间结构将复杂的几何形状简略为更容易理解的直线和直角。 

      传统研究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方法是土地利用功能分区和社会分析,这两种办法均机械地把城市作为一个物质来分析;从1950年代开始,部分地理学家把研究的重点从区域特征研究转入到个人和集体的行为研究上;1960、1970年代,国际地理界已开始从感应空间的角度研究人的行为空间和行为过程,出现了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感应与行为地理学,在城市规划、商业布局等领域取得较好的成绩。从地理学的角度研究人的行为,重点是对感应所发生的作用进行研究,目前已涉及到决策和行为的有效研究,如区位选择、路线选择、光顾方式、信息流分析等多个方面。感应与行为地理学强调的是一种人与感应环境关系的研究,每个人都有被感觉到的环境即行为环境,有人提出了人与环境关系的函数表达式,即B=F(P,E) ,也就是说行为(B)是人(P)与环境(E)的函数。美国学者林奇早在1950年代曾要求波士顿、新泽西市、洛杉矶的受调查居民画出各自城市的略图,即居民构想图,得出了感应空间的五项基本要素——道路、边界、区域、节点、标志物,并得到了规划界的一致认可和广泛使用,开创了感应空间研究的先例。弗朗西斯卡托(Francescato)和麦杉(Mebane)对罗马市进行研究时,发现中产阶级和下层社会的居民构想图存在很大的区别,前者空间宽度大、内容丰富,后者空间宽度小、内容简单,说明经济、交通对他们的出行和对城市的感应存在重大影响。 

      我国地理界引入感应与行为地理学的时间不长,特别是开展应用研究的甚少。许学强等通过研究发现:意象构成要素的道路、标志、节点是城市感应空间中最为普遍性的构成要素,而边沿、区域受个人因素影响较大,是一种受制约的构成因素,受文化水平、居住地点、交通工具等影响大。并得出广州市城市意象主结构明显、次结构模糊的结论。


      2、城市感应空间与城市规划的关系 

      城市感应空间和城市规划是相辅相成的。城市规划是整个城市的宏观调制,为居民构想图(感应空间的浓缩)增加印象,增强城市的可读性。城市感应空间是人们对规划了的城市的感觉、印象,是对规划的检验。科学、完善的规划会美化城市意象,对城市意象的期望也会促进城市规划的发展。两者的交点就是spirit of place(地方特色)——区分一个社区和邻近地区的东西。每个城市都是唯一的,但只有很少值得记忆的。如果你曾经坐在古希腊雅典卫城的粉色岩石上,将终身记得那种感觉——坐过的石头、斜斜的阳光、柔柔的风及那股从海逆风驶向基克拉迪群岛那艘轮船上飘出的烟。 

      2.1、城市规划(建设)对城市感应空间的影响  

      城市空间是感应的对象,它的形成除了历史的原因更多的是来自规划的影响。一个因地制宜、可操作性强的规划能促进城市的发展、丰富城市主体的感应,而一个局限的、不具发展眼光的规划可能会阻碍城市的发展、导致感应空间的断层。所以规划过程中尽量要利用城市规划来塑造、完善城市感应空间。 

      2.1.1、突出道路网络建设有利于建立城市感应空间骨架。城市道路系统是构成城市感应空间的基本骨架。道路系统规划以合理的城市用地功能布局为前提,在进行城市用地功能组织的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城市交通的要求。因此城市道路系统不是消极地适应的城市总体规划布局,而是合理组织道路系统,满足交通方便、安全、快速及城市环境整洁、宁静、美观的要求。长沙市原有的道路系统级别低、等级不够完善,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交通的需求,且可识别性、连续性较差,弱化了整体的城市意象,使感应空间的形成缺乏清晰明了的骨架。绕城线、城市环线、金霞大道、桐梓坡路规划设计的完善,展览馆路、人民西路、劳动西路、蔡锷南路、德雅路、太平街、体育馆路、黄兴北路、新建路、湘江大桥车站北路、湘府大道的拉通,令作为城市意象的道路有了更为清晰的可识别性、连续性、方向性,城市感应空间的骨架更为坚固。 

      2.1.2、完善城市中心功能有利于润色感应空间标志区域:城市中心是城市居民社会生活集中的地方,由各类建筑物、活动场所、道路、绿地等组成一个广场,或在一条道路或街道、广场上联合布置成一片建筑群体,有些甚至扩展到若干街坊和一系列的街道、广场,形成中心区。城市中心这一空间环境不仅要满足市民活动功能上的要求,还要满足精神和心理上的需求。城市中心创造了具有强烈城市气氛的活动空间,为市民提供了活跃的活动场所,感受城市的性格和生活气息,因此城市中心往往是该城市的标识性地区。长沙五一路因为历史发展的奠基作用,成为交通、经济的支柱,城市中心也向临近街区展开。五一路的改扩工程切实加强了两厢的城市设计,重塑长沙市的中央商务区,完善了区域性中心城市功能核心,为长沙市这块感应空间标志添色不少。 

      2.1.3、城市形象建设和特色建设有利于深化感应空间主题:城市是特色的容器,特色是城市的灵魂。城市空间千千万万,那些留下了深刻的记忆、让我们难忘的都是有着特色和灵魂的城市空间。围绕城市特色进 行的建设将深化城市空间的主题。长沙市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文化脉络的传递、名城的保护以及围绕文化进行的城市形象建设成为关键。对岳麓山、坡子街、岳麓书院等风景及文物保护单位和周围的严格管治,对地下文物的勘测、保护和建设,橘子洲头的概念规划,深化了长沙市感应空间的主题。火车站东广场、中心绿化广场、民俗风情广场、南湖路八景绿化广场、湘江路市民广场、市政府广场、五一绿化广场、迎宾广场等九处广场的规划设计,美化了城市形象,加强了感应空间的连续性,也写下了感应空间共同的主题——文化。 

      2.1.3.1、黄兴路步行街。长沙市黄兴南路是一条百年老街,最能代表“老长沙”的商业街,是长沙商业之“魂”。有人认为它的改造犹如把一块古玉装在一个绝美的、但和它气质不符的锦盒里。黄兴路商业步行街在保护历史景观方面存在着一定的误区,迎合了西洋建筑的审美眼光,但忽视了中国文化所固有的特色,违背了长沙的人文定位,也有违市政建设的初衷。通过调查访问,部分长沙本地人怀念以前老街的感觉,怀念那儿的小吃文化和百年老店。 

      2.1.3.2、长沙市的雕塑规划。我们常常凭借雕塑来识别方向,同时通过雕塑表达的意思来品味区域的特色。雕塑是一种文化的浓缩、生活的折影。涵义深远的雕塑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让区域的主题明了。针对长沙缺少反映历史文化特色、城市生活、民俗风情的雕塑的现状,正在构建“一区(历史文化雕塑区)、二园(雕塑公园、晓园公园)、两带(滨水区雕塑景观带、浏阳河沿岸雕塑景观带)、六轴(百年长沙雕塑步行景观轴、近代革命先辈雕塑轴、芙蓉路都市生活雕塑轴、科技雕塑景观轴、星沙工业雕塑景观轴、橘洲雕塑景观轴)、多心”的点状分布、线状延伸、面状扩展的城市雕塑空间布局结构。 

      2.2、对城市感应空间的关注向城市规划提出的挑战 

      城市空间感应的主体是生活其中的市民,对城市感应空间的关注就是市民对城市整体满意程度的衡量。全球化背景下,经济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外来文化与本地文化的冲突,对城市期望的提升,对城市规划提出了新的挑战。 

      2.2.1、形象的挑战。信息时代大多受视觉形象和标志的推动,新的城市标志,如上海的浦东,对于一个城市形象来说是十分重要的。中国目前有一种强烈的愿望,既要使落后的基础设施现代化,也要创造全新的城市形象。所以有时确实应摆脱一些旧事物,为那些与众不同的新事物让路。但是在寻求一种新的形象时,必须确定这种新的形象让现有的城市形象更有价值。 

      2.2.2、传统的挑战。每个城市都有自身的文化,挑战在于如何在旧的基础上推陈出新。不要把社区里的传统街道和建筑仅仅看成是砖块和水泥,而要把它们当作故事来品味。比如北京的故事是关于院落——从最简陋的民房到宏伟的紫金城,此前的菊儿胡同项目展示了一种高密度庭院住宅新模型,广受国际好评,然而这一模型并没有被重复,而且在设计上也很少有其他价值的创新之处。 

      2.2.3、多样性的挑战。目前一些前沿城市正在寻求一种使新旧建筑更为融合的模型,如上海的新天地项目,历史性建筑在那里被改造成商店与餐馆;北京的798项目,它使二战时期的工厂变成了艺术家的住所和画廊。这种多元化的建筑形式和空间能为不同收入的群体和不同类型的活动提供支持。当规划如同照料一个花园一样被看成一个持续的、逐步改变的步骤,而不是一次性的彻底改变时,能被更好地管理。 

      2.2.4、公众参与的挑战。在城市里生活、工作并且建设这座城市的人,才是这个城市的专家。让他们参与未来的规划非常重要,一方面由他们能够发扬城市的本土文化和宜居性,有助于平衡全球化和一致性所产生的强大冲击,另一方面介入发展决策的利益方越多,城市就将变得愈发多样性和具有独特性,在信息社会中将更具竞争力。 


      3、基于长沙市感应空间特色对长沙市城市规划的建议 

      长沙是我国首批历史文化名城,针对其感应空间现有的特点和城市规划已取得的成就,为使感应空间和城市规划得到地一步地融合发展,今后提出的城市规划如下:

      ①保护、发扬长沙市利于临江建设带形城市的优势和特色。城市的扩展应向湘潭、株洲沿湘江融城的趋势发展。

      ②长沙自然风光的地方特色在于滨临湘江、橘洲浮贯江心、麓山耸峙江滨,江、山、城、洲互相呼应,山光水色洲景城郭浑然一体,须严格保护此独具的山水城市特色。

      ③发扬长沙古城丘陵起伏,重视利用制高点绿化造景的优良传统。

      ④提高城市设计水平和建筑景观质量,形成完整统一而又丰富多彩的建筑风格。

      ⑤认真做好城市雕塑、小品建筑等规划建设,兴建不同主题和多种表现手法的雕塑、壁画、喷泉、水池、建筑小品等。

      ⑥保护古树、名木,提高绿化质量,扩大城市绿化面积指标,重点保护好岳麓山风景区。

      ⑦丰富文化建筑设施,发挥长沙名城文物史迹资源优势。把发展成为经济繁荣、文化发达、园中有城、城中有园、湘楚文化特色明显的青山绿水之城作为长沙市城市建设、构建美好城市感应空间的总体目标。

上一篇 下一篇

返回行内专家观点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