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热点走势
Industry Focus

“活”在当下,中国十大工业遗存的再生(01)

来源: 作者: 责任编辑:
2025-08-15

“活”在当下,中国十大工业遗存的再生(01)

时代的车轮滚滚向前,经济的蓬勃发展与科技的进步不断推动着中国城市的建设步伐。曾经,传统工业是城市的支柱,一厂独大,工厂即是城市。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这些工业设施逐渐迁离城市,从“一个工厂撑起一座城”到如今的“关、停、并、转”。在这个进程中,正确看待工业遗产——工业厂房、车间、矿区等生产和储运设施的社会价值及其独特的文化魅力,显得尤为重要。这些遗产不仅是城市更新的重要资源,更是发掘城市历史遗存的关键。

工业遗存,既是城市更新发展的产物,也是历史文化时代的见证,承载着城市的记忆。面对这些遗存,如何进行保护、改造、更新,使其重新焕发生机,成为设计师们面临的挑战。今天,就让我们一同探寻激活工业遗存项目在国内的实践,看看这些昔日的工业巨鳄如何在新时代重新绽放光彩。

今年,大运河杭钢逐步开放,成为近期备受关注的热门景点。这个曾是上个世纪50年代兴起的杭州钢铁厂,那里炉火熊熊,钢花飞溅,众多工人在此烧、炼钢、轧钢,汇聚了一代人的热血青春和激情岁月自2015年杭州钢铁厂关停后,其标志性的“炼铁分厂”也出了人们的视野。如今,这个有着60多年历史的杭州钢铁生产基地即将完成华丽的蜕变,焕然一新的大运河杭钢公园即将亮相。

位于拱墅区半山脚下的这个公园,工业遗存部分已经基本建成,并计划在今年分阶段运营。在这里,潮流艺术与杭州百年工业历史、千年运河文化交融共生,展现出独特的魅力。曾经,杭州钢铁厂是杭州人民的骄傲,如今,大运河杭钢公园已经成为了城市的文化地标。

这个公园总用地面积约443,800平方米,总建筑面积约207,300平方米。设计师以“珍视杭钢历史,呵护时间痕迹,谦逊衬托遗存,山水之间造园”为设计理念,充分发扬场地的特性,在创新性保留工业遗存的同时,呼应并尊重江南的地域性特征。

然而,场地内工业遗存类型丰富,但也存在遗存建筑分布零散、场地空旷缺乏游览趣味、遗存建筑空间不满足功能需求等问题。为此,设计师建立了一个与遗存建筑相得益彰的“新系统”。这个新系统环绕场地中心,明确场地分区,组织空间结构,功能上补充遗存面积的不足,联系激活遗存建筑,同时亦有助于提升游览趣味性。

这个新系统以“板柱”为基本原型,尽可能弱化体量,衍生形成园林要素。据悉,后续大运河杭钢公园将引入多元业态,包括设计酒店、酒吧、花园餐厅等,并举办文化科技、艺术展演、设计展览、户外运动等活动。历史与现代在这里交织,成为现代都市中最独特的存在。


提起北京首钢集团,其根源深植于1919成立的“龙烟铁矿股份公司石景山炼厂”。经历了30、40年代的多次更名与技术迭代1949年后,首钢进入了迅猛的发展期在1962年,它建成了我国第一座工业生产氧气顶吹试验转炉,后,又竖起了中国第一座30吨氧气顶吹转炉,1978年,它已成为全国十大钢铁巨头之一。进入80年代,首钢的发展势头如日中天,成为北京经济的重要支柱。

我国第一座30吨氧气顶吹转炉在石钢的建成投产,标志着我国钢铁工业的一个新纪元。首钢初轧厂的建成投产,更是打破了首钢不能开坯的历史。这些都源于首钢集团官网的图片资料。

随着21世纪的曙光初现,首钢积极顺应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的潮流,完成了我国钢铁史上前所未有的工业迁徙。老工业区在结束了91年的钢铁生产后,迎来了新的生机。

       北京冬奥会申办的成功,为老工业区带来了凤凰涅槃的机会。首钢老工业区的西北角,如今已华丽变身为冬奥广场。这里曾是供料区的转运站、料仓、筒仓和泵站等的所在地,现在,这些工业遗存经过改造,成为集办公、会议、展示和休闲于一体的综合园区。设计师在保留原有建筑的钢结构和混凝土结构的基础上,巧妙地将这些结构融入主要功能空间,展现了“保留”与“加建”的和谐共存,表达了对既有工业建筑的深深敬意。

首钢老工业区的北区,现在矗立着滑雪大跳台,这是全球第一座单板大跳台运动(Big Air)的永久跳台。其设计灵感来源于跳台竞赛剖面曲线与敦煌“飞天”飘带的完美结合。冬奥会后,它继续作为全球最重要的大跳台竞赛和训练场馆,成为工业遗产再利用的典范。

首钢老工业区的西北侧,高炉也得到了新生,成为首钢三高炉博物馆。设计师采取的策略是“封存旧、拆除余、织补新”。他们保留了工业遗存中最珍贵的历史记忆,移除了不必要的工业建筑,让高炉与自然展开了一场有效的对话,并为项目注入了崭新的城市功能和梦想。

如今的首钢园区,正逐步从厂区向园区、街区、社区的转变中迈进,吸引了无数人流,展现了城市复兴的新地标。未来,首钢园区将继续释放其产业发展的魅力,为区域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持续助力。

上一篇 下一篇

返回行业热点走势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