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内专家观点
Expert Opinions

从白鹿塬民俗村开拆看中国的“问题小镇”和“小镇问题”

来源: 作者:晁莉、刘三英 责任编辑:
2020-06-18
  本文从白鹿塬民俗文化村的拆除现象着手,探讨中国的“特色小镇”发展遇到的问题,新时代背景下特色小镇迈入“全面洗牌、提质发展”新阶段,未来特色小镇的发展空间仍然很大,小镇开发要有“特色基因”、具备“创新思维”、形成“产业集聚”、在“创新机制”下实现小镇的优化升级。

  一、白鹿塬民俗村的拆除引人深思

  今年3月初,白鹿塬民俗村景区发布公告:3月12日至31日,将对该项目拆除,曾经的繁华褪去后变成了如今的一地鸡毛,让人唏嘘不已。一夜之间, 投资额3.5亿元,总占地1265亩的白鹿塬民俗村就要退出历史舞台了,在它存在的短暂的三年多时间里,不管是商家、游客,还是投资方,可以称之为三败俱伤。那到底是什么原因,快速催生了一个如此庞大的乡村旅游特色小镇项目,而又是什么原因,导致它才维持了不到四年的时间就被拆除,不禁让人感慨。白鹿塬民俗文化村的拆除可以说是在意料之中,究其原因,主要存在四大致命问题:

  1、文化IP过度消费

  众所周知,白鹿塬是因为一部小说,或者说是伴随着影视剧“白鹿塬”的热播,而成为西北几乎家喻户晓的文化IP。在蓝田、长安、灞桥等地,一时间成立了多家以“白鹿塬”为主题的旅游项目,有白鹿仓景区、白鹿塬生态文化观光园、白鹿塬影视城、白鹿塬民俗文化村、簸箕掌民俗村、白鹿古镇等。其中,2016年5月1日,白鹿塬民俗村试营业;2016年7月16日,白鹿塬影视城试营业;2017年4月23日,白鹿仓景区诞生。这三家景区不要说外地游客,就是不少当地人也很难分清楚。

  白鹿塬民俗村于2016年五一开业,当天的客流是十万以上,2016年全年生意一直保持不错,一直到2017年的免费灯展和社火大赛使得白鹿塬民俗村客流达到了顶峰。但好景不长,随着影视城和白鹿仓的开业,白鹿塬民俗村客流越来越少,逐渐有商户退出或者不开门,这样形成恶性循环,客流也越来越少。自客流下滑生意不景气后,投资方先后聘请和更换过两家专业运营机构前来运营。每次投入的费用无法收回,大概两三个月就坚持不下去了。

  对于这种现象仔细分析,它们各有优势,影视城早民俗村几年开始建设,工期漫长,那时虽然还没有开业,但白鹿塬电视剧已经在那里开拍,投资建设方是陕旅集团,开发实力雄厚。白鹿仓在灞桥狄寨街道,虽是私企但离西安近,地理优势得天独厚,每年春上樱桃成熟时节人山人海,本身自然客流可观。而白鹿塬民俗村由于周边同质化项目太多,没有自己独特的长处和优点,千篇一律,游客分流,产品线单一,所以很容易被替代。

  2、产品同质严重

  袁家村的成功,促使这样雷同的乡村旅游项目,就西安周边已经有上百家。白鹿塬民俗文化村项目一味地模仿袁家村,复制同类景区痕迹明显,导致“千镇一面”,让游客产生审美疲劳。景区看不出有什么“白鹿塬”的特色或文化,就是把小说里面的名字硬生生套进去。景区内最主要的项目就是借那几年‘白鹿塬’的热火劲开的仿古一条街,以卖小吃为主,都是千篇一律的关中美食,味道一般没有特色卖的还贵,游客当然不会买账,极少有回头客,公众号显示景区曾大量举办汉服古礼、农家体验季、麻将大赛、灯光节、风车节、锣鼓大赛等活动,和白鹿塬的文化IP没有任何关系,更谈不上创新演绎,“没特色”加上激烈的同质化竞争,在当地依托于“白鹿塬”IP的几家景区中,白鹿塬民俗文化村最早出局。

  3、文化创意不足

  无论是民俗村还是乡旅小镇,这些雷同于白鹿塬的项目现在都应该思考,照搬照抄的文化符号,缺乏灵魂和内涵,就不会有项目存在的自我价值,依葫芦画瓢,倒闭是必然的发展趋势,只是时间长短而已。这些昙花一现的虚假繁荣是该早一些清醒,应当把有限的文化资源用“创新”的方式去雕琢,用心回馈我们的白鹿塬文化。乍一看,开业初期白鹿塬民俗村瞬间火爆,似乎是成功的,其实这是一种穷游文化的展现,因不收门票、不收停车费、没有最低消费,而成为一般大众阶层出门的首选。但是由于缺乏文化灵魂和产品创新,没有相关娱乐休闲,更是缺乏深度游憩项目,游客停留时间太短,开业新鲜劲过后必然会迅速衰败。

  4、政策监管不足

  白鹿塬文化的一夜爆红,刺激了一些爱好投机倒把的商人,于是他们和想要政绩的政府一拍即合,2016年底时,蓝田县未经批准,政府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让该项目擅自以“旅游开发、古镇建设、观光农业”为名非法占用土地,曾经被陕西省政府点名约谈。就是这个在政策刀刃上快速完工的乡村旅游项目,三年之后,还是没能逃脱倒闭的命运。截止今日,拆迁公告已经发出去半个多月,拆迁却进行不下去了。原因是:村民们张牙舞爪的挡在挖掘机前面质问:在我们拥有合法所有权的土地上,你们想建就建,想拆就拆,还有没有王法?所以对于这个是事件所表露出的道理,大家心里都明明白白:不管是拆是建,不管是地方政府还是开发商,如果不依法依规,人民群众都有权说不。白鹿塬民俗村的倒掉,不是第一个,也不会是最后一个。

  终其原因,白鹿塬民俗文化村没有实现产品开发与文化创意的结合,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地利用,产品同质化严重,缺乏创意,管理运营无序,导致小镇风貌无特色、人文风情不诱人,难以实现可持续发展。白鹿塬民俗文化村拆除事件不是个例,西安近日宣布了13个特色小镇惨遭淘汰,成都三圣乡也被拆除,多省市也都陆续推出了特色小镇淘汰或降格处理的意见,全国的特色小镇进入了全新的高质量发展时代。

  二、迈入“全面洗牌、提质发展”新时期

  特色小镇发源于浙江,2014年首次被提及。2015年4月,浙江省政府率先提出重点培育和规划建设100个左右的特色小镇,孕育了“特色小镇”这个火种。2016年7月,中央正式提出2020年前培育1000个各具特色、富有活力的特色小镇,正式吹响全面推广“特色小镇”的发展号角。随后,特色小镇便以星火燎原之势在全国蔓延开来。举国上下,各地政府,各方企业,纷纷入场。在政府和企业的推动下,特色小镇经历了一轮爆发式的无序发展。在这场“大干快上”的特色小镇建设热潮中,出现了错用概念的行政建制镇、滥用概念的虚假小镇、特色小镇过度地产化、特色小镇产业空心化、特色小镇同质化严重等一系列问题。为此,国家出台系列政策,进一步促进特色小镇规范化、高质量发展。至此,我国特色小镇迈入“全面洗牌、提质发展”新时期,国家、地方政府、企业均更加理性地推进特色小镇健康发展。

  1、国家层面:政策引导,规范纠偏

  2017年12月国家连续出台了《关于规范推进特色小镇和特色小城镇的若干意见》《关于建立特色小镇和特色小城镇高质量发展机制的通知》《2019年新型城镇化建设重点任务》政策文件,进一步规范明确了特色小镇与特色小城镇的区别,把两批“全国特色小镇”更名为全国特色小城镇,并明确提出逐步淘汰虚假小镇(行政建制镇)、缺乏投资主体、未动工建设、产业特色不鲜明、产镇不融合、住宅用地占比过高、国有平台变相举债、破坏生态环境等发展变形走样的小镇。截至2018年12月31日,全国共淘汰整改了419个“问题小镇”,各省市共淘汰整改385个“问题小镇”。

  2、地方政府:严控标准,动态考核

  在国家政策的指引下,地方省市县各级政府紧跟步伐,因地制宜、出台政策,从根本制度上进一步明确小镇的培育、创建、评选到扶持、淘汰的标准,逐步形成三类动态考核退出机制,以确保特色小镇健康、高质量发展。

  第一类:以浙江省为代表的划档淘汰制。作为特色小镇的发源地浙江,率先实施“创建制”,重谋划、轻申报,重实效、轻牌子,上不封顶、下不保底,宽进严定、动态管理,构建特色小镇动态监督与淘汰机制,在机制设计上划分档次,分为警告、降格和淘汰等不同类型。2016年度浙江省级特色小镇创建和培育对象考核结果显示,由于“空有其名、产业空心化、无主题特色、发展后劲不足”等问题,6个省级创建小镇和1个省级培育小镇被警告,5个省级创建小镇被降格,1个省级培育小镇被淘汰。

  第二类:以河北省为代表的积分淘汰制。河北省出台《关于建设特色小镇的指导意见》《省特色小镇创建和培育标准》《河北省特色小镇创建导则》《河北省特色小镇规划布局方案》系列政策文件,在特色小镇的评选与考核上,按照不同产业定位,分类设计共性指标和专项指标实行积分淘汰制。依照方案,创建对象年度考评不合格的退出创建名单,培育对象进度较快的纳入创建名单,加大特色小镇谋划储备力度,形成创建一批、培育一批、谋划一批的梯次推进格局,对特色小镇进行有效的动态管理,严管质量、严控数量。

  第三类:以云南省为代表的一票否决制。云南省2018年出台的《关于加快推进全省特色小镇创建工作的指导意见》中明确指出:聚焦七大要素,规避四条红线,从根本制度上严控标准,确保各区县“有法可依、因地制宜”发展特色小镇。除对特色小镇的规划质量、投资主体、形象进度、取得成效等常规要素进行考评外,还对触碰生态红线、通过政府违规举债来创建、房地产开发建筑面积超过特色小镇总建筑面积30%、违规使用财政资金、评选年度内发生重大负面事件等七种事项实行一票否决制。2018年云南省被清退的6个特色小镇中,鸡足山禅修小镇、八宝壮乡小镇就是因为触碰生态红线而被除名。

  3、企业层面:态度谨慎,步伐放缓

  自国家提出发展特色小镇以来,地产巨头、旅游企业、互联网企业等纷纷布局特色小镇,房地产企业在特色小镇建设中占主要地位。据克而瑞统计,截至2018年7月,TOP100房企中有71家涉足或参与特色小镇项目。然而,一些企业(尤其是房地产企业)在特色小镇的风口期,打着“特色小镇”的旗号,通过捆绑资源拿地。但获得土地后,没有系统策划,也没有产业、内容空洞、前期顶层设计存在缺陷就盲目上马,一遍繁荣热闹的背后,孕藏着潜在巨大危机。

  江宁电影小镇、阳光100雪山艺术小镇等一系列特色小镇房地产化的惨败案例,掀起了企业圈的“被动式洗牌”浪潮,企业家们对于特色小镇的投资变得谨慎了起来。如,碧桂园三年前号称“三年百镇”计划,如今官宣的数量连1/20都不到;融创提出“五年内实现全国60%的地区布局特色小镇”,时间已过三分之二,也仅仅打开了云南和河南等几个地域;华侨城旨在构建100座中国传统民俗文化特色小镇,落子的步伐却一缓再缓……

  三、特色小镇发展趋势研判和开发建议

  1、观点一:特色小镇的发展空间仍然很大

  一方面,2020年我国的城镇化率要达到60%,未来要达到70%,“十四五”是我国城镇化加速发展时期,发展特色小镇是推进新型城镇化的重要路径,在我国特色的新型城镇化进程中扮演着衔接城市和乡村的重要角色,是吸纳更多的城乡人口和农民就近城镇化的重要手段,面对城镇化发展的战略机遇,特色小镇依然是我国的城乡一体化重大发展战略的重要方向之一,是我国未来社会发展中的一个重要思维模式和引擎带动结构。另一方面,国家提出要在2020年培育1000个特色小镇,而根据住建部公布的两批特色小镇数量显示,到目前为止全国特色小镇一共403个,未来特色小镇的发展空间仍然很大,相信从国家层面来讲还会加大相关的扶植力度,同时提高准入门槛,引导小镇进入全新的理性发展时期。对小镇开发主体来说,未来的5年是优胜劣汰的5年,更是转型提质的最佳机遇期。

  2、观点二:特色小镇必须要有“特色”

  在首批国家级特色小镇中,50%为旅游主导型,33%为双产业型,17%为旅游从属型,特色小镇要么有“特色的风景”,要么有“特色的文化”,要么有“特色的产业”,“特色”是特色小镇的立足之本,也是特色小镇的竞争力和生命力,特色小镇就是要全面体现特色。一是产业特色。在特色小镇建设中,应该从小镇当地的资源优势、发展优势、产业基础出发,明确小镇的发展方向,并且加强小镇之间的产业联系与产业互动。二是文化特色。文化是特色小镇的软实力,要结合小镇当地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优秀历史文化,形成小镇具有代表性的核心文化,融入到小镇今后的发展当中。三是景观特色。空间形态上要体现明显的特色,建筑、开放空间、街道、绿化景观和整体环境都要体现相应的特色,具有较为统一和鲜明的风貌特征,城乡空间形态和环境质量协调发展。

  3、观点三:特色小镇开发要有“创新思维”

  在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发展特色小镇需要运用创新性思维,在建设特色产业、促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和实现“产城人”融合发展等方面形成新模式。在创新发展方面,一是从产业维度准确把握特色小镇的创新发展方向,将集约、智能、绿色、低碳与特色小镇的建设相结合,未来特色小镇的发展方向会更多的聚焦于绿色低碳型产业、高端制造、新一代信息技术、创意创业平台等最具潜力、最能成长的特色优势产业小镇。

  二是从城镇建设维度统筹与协调城乡社会一体化发展,将特色小镇的建设与乡村振兴、美丽新农村建设、城乡协调发展相结合。特色小镇的发展要和毗邻的大中城市发展联动起来,根据自身资源区位优势积极承接毗邻大中城市需要向外疏解的功能,借大城市的力实现产业转移与集聚,增加就业机会促进农民的就地城镇化,吸引外来人才和资本的进入,促进自身的快速发展,最终实现城乡协调发展。

  三是以人为本,特色小镇具有一定的社区发展功能,既要带动当地居民发展,还要吸纳一定的外来劳动力,其本质是解决人的发展的一个创新平台。因此发展特色小镇要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通过打造宜居的生活环境、传承独特的文化魅力,建设便捷的基础设施、创造完善的公共服务,使人民群众获得实实在在的归属感和幸福感。

  四是生态维度,特色小镇要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协调发展与保护的矛盾,保护小镇特色景观资源和绿地、河湖、林地、耕地,构建生态网络,推动生态保护与旅游发展互促共融、新型城镇化与旅游业有机结合,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的优美环境,构建资源节约与环境友好型社会。

  4、观点四:特色小镇的动力是“产业集聚”

  产业是特色小镇建设的核心内容,但不是特色小镇的唯一功能,否则特色小镇和普通的产业镇没有任何区别,特色小镇的功能集成要“紧贴产业”,力求“聚而合”,产业应具有一定的创新性和特色型,并且能和周边产业或者自身形成一定长度的产业链。特色小镇的功能应具有一定的集聚度及和谐度,经济、社会和生态等各功能之间协调发展,功能结构合理,产业+文化+旅游+社区四大功能融合发展,是特色小镇区别于一般产业镇和旅游景区的显著特征。

  5、观点五:创新机制是实现小镇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特色小镇运作机制要“破旧去僵”,做到创新有活力,创新要求制度供给新,有活力要求机制灵活可持续。特色小镇的开发主体可以是村镇股份制企业,可以是当地的龙头企业,也可以是外来投资企业,小镇的开发一方面需要开明、服务型政府的支持,另一方面特色小镇要围绕发展目标建立起与其发展相适应,设计能激励相应产业、资金和人才进驻的制度,以及保障特色小镇可持续发展的环境治理和收益共享的机制。

--------------------------------------------------------------------------------------------------------------------------------------------------------------------------------------------------------
免责声明
本网所发布部分内容系网络转载,转载内容均会注明出处,部分文章因转载众多,无法确认原作者的,仅标明转载来源,还望谅解,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

上一篇 下一篇

返回行内专家观点列表
推荐阅读